5月18日消息,《苹果革命》(The Apple Revolution)一书的作者卢克·多梅尔(Luke Dormehl)日前接受了科技记者迈克尔·格罗豪斯(Michael Grothaus)的采访,他谈论了自己走访数十名前苹果员工的所感所想,并探讨了很多人离开苹果之后再创事业巅峰的现象。
以下为本次访谈的主要内容:
1.能不能讲讲你都采访了哪些人?
为了写这本书,我有幸采访了差不多70个人,包括苹果各个时期以及在NeXT和皮克斯工作过的员工,他们当中很多人接触过乔布斯(SteveJobs)和沃兹尼亚克(StephenWozniak)。大家对苹果的很多故事早就耳熟能详,所以我想发掘更多鲜为人知的东西,例如“1984”广告和苹果商标背后的故事、Lisa电脑和Newton手持计算设备等被遗忘的创新产品、乔纳森·艾维(JonathanIve)掌管苹果工业设计之前的经历,等等。
2.你之前说过,一些苹果员工已经转而去做其他有意思的工作了……
没错。当你看到苹果的标志性产品时,你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见识一下参与其设计和制造过程的伟大团队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参与研发初代Macintosh电脑等产品的经历就像成为人类首批宇航员一样伟大,而攀登过这样的高峰之后,你会做些什么呢?乔布斯继续推动了诸多产品和行业的革命,而很多前苹果员工也深受启发、进而在离开苹果之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:“iPod之父”托尼·菲德尔(TonyFadell)的世界首台智能控温器,苹果前营销主管迈克尔·梅斯(MichaelMace)推出了信息及个人文件管理新方式,苹果最初的四名员工之一里奇·佩奇(RichPage)的“闪存终结者”——忆阻器,而为初代Macintosh设计软件的安迪·海尔茨菲尔德(AndyHerzfeld)现在为谷歌效力。
3.真的吗?
没错,他已经在那里(谷歌)工作了将近10年,几年前参与了Google+“圈子”(Circles)功能的用户界面设计。他是高科技领域为数不多的真正的艺术家之一,而在我的书里,他谈到了谷歌与苹果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。这两家公司的做事方式迥然不同,谷歌在从源代码到发布会的各个方面都远比苹果更开放,但是这两家公司在意识形态方面又有很多共性。谷歌热衷于“以高科技造福世界”——如今很少有高科技公司会把公司宗旨写得像政治口号一样,但是Facebook、谷歌和苹果都会这样做。所以,我觉得当年的Macintosh团队在20年后跳到谷歌也不足为奇。
4.在硅谷,你觉得这些人把在苹果学到的东西运用在别的地方吗?
那当然。硅谷是个独一无二的地方,自主创业在这里会被视为一种“叛逆”。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,苹果看起来还是与众不同的。那些前苹果员工的身上存在很多共同点,小到一套共同的行话,大到乔布斯极力灌输的“产品光出色还不够,还要改变世界”的理念。然而,最显而易见的是苹果式的“极简主义”设计准则。硅谷是个由工程师主导的地方(如谷歌),因此苹果对设计的强调可谓独树一帜。苹果的方式是“直观的系统化”,而谷歌的方式则是逻辑分析的系统化。苹果崇尚工程与艺术的交汇,而这一准则也可以被广泛运用到其他领域。
5.你的书名为《苹果革命》(TheAppleRevolution),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担心苹果已经不再进行革命创新了。
“革命”意味着向现有文化发起挑战,你或许应该问苹果接下来可能会挑战什么。但是乔布斯去世之后,很多人认为苹果的创新到了尽头。我也听说过苹果电视机和苹果智能手表等未来产品的传言,它们当中会出现下一个iPhone或iPad吗?我不这么认为。而且我也不相信牺牲利润去制造廉价iPhone对苹果的品牌有利。
6.苹果应当从哪些地方谋求创新呢?
苹果对于“跨界”产品总是比较被动。最近我在用微软的Surface,它被视为平板和笔记本的混合体。Surface虽然功能全面,但依然不够完美。苹果能否在下一代iPad上借鉴一下Surface的思路呢?这是有可能的,但这样做会对苹果Macbook笔记本电脑造成严重威胁。苹果必须处理好这样的难题,这样才能继续引领潮流而不是顺势跟风。历史已经告诉我们,苹果的“横向跳跃”能力不容低估。(悠拉)
|